🙋♂️
从2015年道学硕士毕业之后,学校三度找到我,与说国语的申请者聊聊,一方面相同的语言好交流,另一方面,我想在求学和就业方面,他们也会想了解一下我的经历吧。
平时,也能遇到国内有想到加拿大读神学和服侍的弟兄姐妹。我想或者趁着这段安静的时间,整理和记录一下也是好的。
🌟
我常和问我“为什么读神学”起的人分享,总是说起在我大学时参加的团契里,先后有4个人赴海外读神学,所以这并不是离我远的选择。
而当说起,为什么选择来到加拿大,一是经费不足以支持我到美国求学。同时,正好有一位在此校学习的姐妹推荐此,整个申请的过程也非常顺利。
刚入学时,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能交上作业就好。第一个学期我修了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学期末的大作业是要交2500个字。
每周完成阅读要求、交一页纸交阅读笔记,其实就让我压力很大。
感谢神!我的听力和口语还算过得去。但是要听懂和记住教会历史的那些专有名词。对于一个这方面的小白来说,着实不易。
看书,觉得能懂,但是我的阅读笔记写什么呢?我的四级、六级考试(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在大学二、三年纪就通过了。但是英文写作,我的手放在键盘上,眼睛看着书里的内容,就是不知道打点什么。
在这里我需要感谢充满怜悯的系统神学老师。若是他不体谅我的不易,我这第一个学期也熬不过去。
也感谢一位姐妹的帮助,她帮助了我在旧约的学期论文。没有她的帮助,我的学期论文也交不上。是的,现实就是这么骨干。
那时我坐着前往学校的公交车上(我的学校和一所叫UBC的大学,在同一个校区),常常看到睡的东倒西歪的学生。我印象里自己从来没有那么累过(最严重的时候压力大到流鼻血,但是年纪已经到了不睡觉,身体也抗不过去)。
在第一年,我拿着亲戚支持的生活经费,住在离教室走路2分钟的宿舍,每周在学校图书馆做“勤工俭学”的学生工作,所以学费是全免。
找到了最便宜的买中国菜的地点(你猜的没错,在治安不是太好的唐人街)。我那些曾经在豆瓣上发的帖子,现在已经看不到,被和谐掉了(无法想象是什么原因,但我必须记上这一笔)。
所以生活就是先适应,读书、睡眠、吃住、买东西,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先活下来。
那会比现在年轻不少,体力、精力也好不少。
比起那些真正记在脑子里的知识来说,我想是学校里老师的友善和接纳。
加拿大本地人不一定了解怎么和一个中国人聊天,但在距离感中保有的友善和接纳,是让一个异族人可以安心的。
在第一学期,除了参加学校的崇拜和聚会,我更多的把自己关在了房间。因为文化冲击、也因为实在是看书、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不够。
第一个学期的结束,迎来了我来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在这个圣诞节,我找到了我第一个属灵的家:一间华人教会。
这以后的经历,请看下次的连载了。
#赴加求学记
#读神学院
#女牧者
#加拿大
点赞和转发都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