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科普课 #孙欣羊医生 #亲子 #家庭 #慕喜乐心社
今日寄语
本期【孙医生说】
家长软硬兼施,孩子为何软硬不吃?
文章来源:
“慕喜乐社群”科普取自2020年10月26日抑郁症公益科普微课;
讲师:孙欣羊医生
各位朋友大家好!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软的硬的我都用过了,可孩子就是软硬不吃,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正文
家长常用的软硬兼施包括哪些呢?
家长普遍采用的一般是权威相逼、惩罚相向、以及礼物相送和好言相劝这四种模式。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种模式为何不奏效,每一种模式又分别存在怎样的陷阱呢?
# 权威相逼
谈到权威相逼,首先要说明一点,家长利用权威也不是都不好。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四、五岁之前,家长利用权威,让孩子能够学会尊重人、尊重规则,这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可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家长如果仍然继续过多使用甚至是滥用权威,不仅不会奏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在六岁之前是最高的。六到十二岁,家长的影响力就逐渐下降,而老师的影响力则渐渐超越了家长。但十二岁以后,最主要的影响也不再是老师,而是来自孩子的朋辈,就是与他年龄相仿,身边交往密切的同学或朋友。可见,到了青春期,家长如果依然使用权威相逼,显然,孩子是难以从命的。
权威相逼不再有效,这是为什么呢?
- 过度使用权威容易积压情绪产生积怨。因为当家长过度使用权威的时候,孩子感觉到的是“他们只会对我凶,只会对我吼,只会用家长的身份和权威来压制我,其实他们并不真正地理解我。”这种未被真正理解的感觉容易形成一种积压情绪,当负面的情绪累积多了就容易产生积怨,于是孩子会本能地抗拒家长,哪里还会听从他们呢?
- 过度地使用权威,也很容易挫败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比如:孩子有一个想法与父母的想法不一样,但父母又说服不了孩子,这时候,父母会说: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听我的!”
甚至还可能会威慑:
“如果你不听我的,就……”。
这时,孩子就容易产生挫败感,打击、挫伤了他的自尊和自信。因为这种以权威压人,并不是一种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的方式,孩子会觉得家长不讲道理。如果家长再屡屡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摧残。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安全依附关系。就是父母能够跟孩子建立好的、安全的情感连结,这种关系的联结是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根基。
二、是建立逻辑关系。在安全依附的根基之上,继续建立自我价值感就涉及到孩子的想法,或者是他的努力是否被看重,并且与积极的结果建立起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是被看重的,并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甚至自己去行动,按照这个想法去行动并获得了积极的效果。这种逻辑关系的建立,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可是,如果家长使用权威去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就破坏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会让孩子会产生这样的一些想法,比如,“我想的和我做的都不对;爸爸说的才对,妈妈说的才对;做也做不好,做了也没用。”如此就挫伤了孩子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他自我价值感的低下。
- 过度使用权威不利于给孩子树立一个用心倾听、换位思考的榜样。我们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如果没有在行动上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孩子就不一定能够听从;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无法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却要求孩子来听从我们,这样做是不是有失公平了呢?
- 过度使用权威,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失去情感联结,甚至破坏孩子的信任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家长不能够去听孩子,不能以一种相对公平,或者叫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就有可能打折扣或动摇,甚至产生某种逆反心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青春期,跟青春期心理叠加,逆反心理会更严重。
- 过度使用权威,还会让孩子增加回避、逃避,封闭自己的行为。这种心理就叫做“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没有办法跟你讲理,那我就不跟你讲,我回避。”
因此,家长过度使用权威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孩子与家长产生隔阂、疏远、甚至拒绝交流。
# 惩罚相向
惩罚相向与权威相逼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类似之处。帮助孩子学习规则、学习尊重,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到了青春期再使用,就很难会有理想的效果。
我们将惩罚措施分为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两大类。阳性惩罚主要是指主动加的惩罚,阴性惩罚是指被动消除的一些待遇。比如本来有玩ipad时间,本来有看手机的时间,本来有外出的时间,但是因为你做错了事,父母就取消了你外出的时间,取消了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取消你玩手机的时间等等,这些都叫做阴性惩罚。而体罚或主动施加的任何其他形式的惩罚,都叫做阳性惩罚。
在青春期如果惩罚措施使用不当,会让孩子感觉不到情感和爱的底色。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敏感,他所关注的不一定是我们惩罚他的目的——看到他自己做错了事情;而他的关注点可能会更多地集中在家长对他的态度上,尤其是家长在怒气之下来惩罚孩子甚至打孩子的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家长在他身上泄愤,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感受不到积极的情感,他所感受到的都是负面和消极的。可见,这样的惩罚措施很难得到父母所想要的果效,以后孩子可能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个人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宜使用阳性惩罚的,即便是阴性惩罚措施也需要谨慎而为之。因为,惩罚很难让孩子关注到这件事情是关乎他自己的,如果孩子常常觉得是在为父母承担情绪(父母的泄愤),则不利于为他建立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况且惩罚措施带来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疏导,可能会形成积怨。孩子可能会暗暗地下一个决心:“等有一天你打不过我了,看你怎么办?”或者青春期的男孩开始与父亲对打,体罚更有可能让冲突升级,甚至导致离家出走;加之部分抑郁症的孩子本身就有这种激越的症状(就是情绪激动、烦躁,甚至暴躁,摔东西,打架)。青春期抑郁的孩子有激越症状的,常常被误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因为发脾气摔东西,常常会认为就是躁狂的症状。然而,有一类孩子,他虽然有这种激越的情绪和行为,却不一定就是躁狂,不能认为他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可以认为是破坏性心境障碍,即抑郁症的一种亚型(依据DSM5标准)。
即便是阴性惩罚也有可能把孩子推向破罐破摔的极端。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去惩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主要是引导和陪伴,惩罚是在一些原则性强的问题上迫不得而为之,而且尽可能用阴性惩罚,而不是阳性惩罚。
# 礼物相送
以上探讨的是硬措施,下面我们来谈谈软措施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可能有一些家长会用送礼物的形式来让孩子答应做一些事情。比如上学,好好做作业,好好练琴。完成作业达到多少分或者在钢琴比赛上获得什么奖项,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或得到多少金钱。
礼物本身并不坏,我也常常给我的两个孩子买礼物,买糖吃、买零食、买冰淇淋等等。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觉察的是,当我们常常用送礼物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时候,可能会给孩子来带的影响是什么?
可能会强化外在动机,破坏内在动机。什么叫外在动机、什么叫内在动机?就是从外界而来的、从别人而来的都叫外在的,不是自己想做这件事情。只有自己想做这件事情的那个动力才是内在动机。包括外在的奖赏、奖励,也是外在动机。所以,当礼物和行为多次发生连接,形成条件反射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强化外在动机而弱化了内在动机。
可是,这有什么不好呢?外在动机、内在动机不都是动机吗?只要让他做事情就好了。很多家长可能会这样认为,但是外在动机我们认为是不稳定的,只有内在动机才是相对稳定的。
什么叫不稳定呢?比如,外在的这个礼物如果可以让一个孩子去弹琴,是每一次都可以吗?这一次孩子喜欢巧克力,吃了之后会愿意弹琴。可是,下一次还会奏效吗?因为巧克力可能会渐渐失去它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然后,孩子可能会寻求其它的奖励,直到第二件礼物也失去影响力和诱惑力,就要第三件…所以外在的这种奖励存在着不稳定性,甚至有可能到最后这些物化的东西已经不能吸引他了,因此,就没有动力去做事情了。
过多地送礼物还会影响孩子去体会和判断事情本身的价值。就比如练钢琴这件事,如果我们每次都送礼物,她的意识就会把练钢琴和送礼物这两件事等价化,但其实练钢琴远比送各种礼物重要得多。所以他渐渐会忽略练钢琴本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过多地关注了礼物。
还有可能形成不良的反馈模式,你让孩子做事情,他就要有物质回报,否则就失去动力。“你不给我巧克力我就不练钢琴”,你一定要给我这个或那个礼物我才去做,慢慢地他就失去了做事情的动力。
可能让孩子的思维物化,影响孩子权衡价值的方式。包括对感情的衡量,与父母关系的衡量,如果爸爸妈妈不给我买这个礼物,他们就不爱我。如果曾经喜爱的礼物渐渐失去吸引力,不断的增加礼物的价位和品质,直到父母无法承受,不再答应给他中意的礼物时,孩子可能会有反弹情绪,依然缺乏做事的动力。
#好言相劝
在青春期之前,父母如果能够和孩子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无论是到了青春期,还是得了抑郁症,均不至于无法沟通。因此,如果得了抑郁症之后,与父母没有任何沟通,很有可能在得抑郁症之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不是特别的融洽了。所以,得了抑郁症之后,孩子就更不愿与家长讲话了。
但是他有可能跟他的朋友讲话,可能是现实中的朋友,或是网上虚拟的朋友,甚至是不认识的人。因为他很在乎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让熟悉的人知道了。所以,在他得抑郁症之后父母的“好言相劝”也就不会奏效了。
还有就是孩子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增强,不愿意寻求帮助。即便我得了抑郁症,我也觉得我自己可以解决,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此外,还有一些情况,如之前家长做过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抛弃他或无理的责打,或父母出现感情分裂,孩子对父母离婚的一些伤害还耿耿于怀,这些也可能是孩子不理会家长的原因。所以,后面再怎么好言相劝孩子都没有太多的回应。
以上就是关于抑郁症孩子,对软硬兼施的父母不作回应多种原因的分析与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这是不是也是你会碰到的,欢迎留言和孙医生交流。
孙医生将会在北京时间本周日晚6-8点开始,通过16周的时间帮助“家庭&亲子” 科普关于亲子沟通、亲子赋能、先进育儿理念等实操知识。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