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马太福音22:1/14和合本)
马太福音第22章延续了上一章耶稣与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的交锋,整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喜筵的比喻(1-14节)、纳税的问题(15-22节)、复活的问题(23-33节)、律法的问题(34-40节)、基督与大卫的关系(41-46节)。 本章经文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后的第三天,传统上称这一天为“训诲日”。
【附】主耶稣最后一周行程
按着教会的传统,从“复活节之前的主日”开始的一周,被称为“受难周”(复活节的日期在主后325年尼西亚会议达成共识,将复活节定在“每年春分、满月后的第一个周日”)。“受难周”是四本福音书共同的重点,四卷福音书共计89章,其中28章记载了受难周发生的事件,约占福音书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一周所发生事件的重要性。
【第一日】荣耀日
耶稣受难周第一日是礼拜天,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因此,这日称为“荣耀日”。又由于群众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棕树枝铺在路上,因此也称为“棕树节”,或“棕枝主日”。
参考经文:太21:1-9;可11:1-11;路19:28-44;约12:12-18。
【第二日】权柄日
耶稣受难周第二日是礼拜一,称为“权柄日”,因为耶稣在这一天特别彰显他的权能。早晨回城的时候,耶稣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却没有无花果,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参 太23:18-19)。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参 路19:45)
参考经文:
耶稣诅咒无花果树(经文:太21:18-19;可11:12-14)
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经文:太21:12-17;可11:15-19;路19:45-48)
【第三日】训诲日
耶稣受难周第三日是礼拜二,这一天耶稣用许多话教训人,因此称为“训诲日”。又因与犹太宗教领袖有多次的辩论,所以也称为“质问日”。
参考经文:
耶稣论信心祷告的果效(经文:太21:18-22;可11:20-24)
耶稣论饶恕(经文:可11:25-26)
耶稣与宗教领袖辩论(经文:太21:23-22:46;可11:27-12:37;路20:1-44)
耶稣责备各种伪善(经文:太23:1-39;可12:38-40;路20:45-47)
耶稣称赞寡妇的奉献(经文:可12:41-44;路21:1-4)
希腊人欲见耶稣,耶稣向百姓末了的讲论(经文:约12:20-50)
耶稣预言将来的事(经文:太24:1-25:46;可13:1-37;路21:5-38)
犹大计划卖主(经文:太26:14-16;可14:1-2,10-11;路22:1-6)
【第四日】沉默日
耶稣受难周第四日是礼拜三,因为圣经中没有记载耶稣的言行,所以称为“沉默日”。
【第五日】团契日
耶稣受难周第五日是礼拜四,称为“团契日”。这一日耶稣一直与门徒在一起,安慰鼓励他们,直到被捕为止。
参考经文:
耶稣与门徒吃逾越节筵席(经文:太26:17-29;可14:12-25;路22:7-30;约13:1-30)
耶稣临别的嘱咐与祷告(经文:约13:31-35;约14:1-17:26)
耶稣预言彼得不认主(经文:太26:31-35;可14:27-31;路22:31-38;约13:36-38 )
耶稣与门徒在客西马尼园(经文:太26:36-46;可14:32-42;路22:39-46;约18:1)
耶稣被卖与被拿(经文:太26:47-56;可14:43-52;路22:47-53;约18:2-11)
耶稣在长官面前受审,彼得否认主(经文:太26:57-75;可14:53-72;路22:54-65;约18:12-27)
【第六日】受难日
耶稣受难周第六日是礼拜五,受难日。这一日耶稣历经审讯,被定罪,最后被钉十字架。
参考经文:
耶稣被解往巡抚彼拉多、希律面前受审(经文:太27:1-2,11-31;可15:1-20;路23:1-25;约18:28-19:16)
在各各他,耶稣被钉的情形(经文:太27:32-56;可15:21-41;路23:26-49;约19:17-37)
在耶路撒冷城外,耶稣被埋的情形(经文:太27:57-66;可15:42-47;路23:50-56;约19:38-42)
【第七日】安息日
耶稣受难周第七日是礼拜六,这一天,耶稣在坟墓中安息。
参考经文:太27:57-61
【第八日】复活日
七日的头一日是礼拜天,主耶稣照他所说的,复活了。
参考经文:
耶稣复活的情形(经文:太28:1-10;可16:1-11;路24:1-12;约20:1-18)
公会贿赂兵丁说谎(经文:太28:11-15)
耶稣向门徒显现(经文:可16:12-14;路24:13-53;约20:19-25;约21:1-25)
喜筵的比喻是主耶稣与以色列宗教领袖在“训诲日”第一轮交锋中三个比喻中的最后一个。这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责备了以色列宗教领袖的悖逆,以及天国要离开他们转向他们眼中看为不配的人。并且这三个比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第一个比喻中,主耶稣责备了他们向神隐藏的、悖逆的态度。对于上帝的旨意,他们虽然嘴上说,‘我去’,却是没去。他们既不诚实,也不顺服。在第二个比喻中,主耶稣细数了他们的恶行,指出他们常杀害先知、逼迫神的仆人。在第三个比喻中,主耶稣进一步指出玩忽职守的宗教领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在这个比喻中,主耶稣用“筵席”象征了上帝的救恩(也就是福音或天国);
“被召的人”:指以犹太宗教领袖为代表的选民以色列人;
“被打发的仆人”:指耶稣的门徒和先知,他们在过去三年半的时间及历世历代中多次被主打发出去,劝人悔改;
“被召的人拒绝仆人的邀请”:指以色列人对门徒和先知的拒绝;
“杀戮仆人的事件”:指以色列人对门徒和先知的迫害;
“上帝派兵惩罚凶手和毁灭城邑”:代表上帝的审判和刑罚,也暗指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毁;
“岔路口闲站的人”:指以色列中被轻看、被弃绝的人,同时也向指外邦人,因他们是被宗教领袖看为与神国无份的人,却因上帝的怜悯而得蒙救赎;
“因没穿礼服而被赶出筵席的人”:指虽然听闻福音到主面前来,却没有真正接受真理,生命也没有更新和改变的人。
一:天国是神丰富的预备
首先我们要知道,比喻中提到的筵席非同一般的筵席,而是“王为他儿子”摆设的娶亲筵席,这是一场正式、盛大、有丰富供应、使人得饱足,并且令人羡慕的筵席。而主耶稣所传的福音就像这场王为他儿子所摆的筵席一样——荣耀、丰富、使人饱足。毫无疑问,出席天国的筵席是令人喜乐的。(赛25:6/12)。
福音就像一场筵席,为人的灵魂所需要的一切都作了完全的供应。人的饥渴和缺乏,都在福音里面被满足——罪被赦免、与神和好、在世有活泼长存的盼望、以永恒的来世为夸耀。这一切的丰盛与美好陈列在我们面前,就像“用肥甘设摆的筵席”。在这场筵席上,圣父为我们预备好了接纳,圣子为我们预备好了救赎,圣灵预备好使人得以成圣;天使预备好了为回转的罪人大大欢喜,恩典预备好了帮助他,圣经预备好了教训他,天堂预备好了要作他永远的家。
上帝为我们预备的救恩,既丰富,又完全。不需要人在这“各样都备齐”的筵席上再加添些什么。
二:天国是神主动的邀请
主耶稣在比喻中所提到的婚筵的情形,完全是按照当时犹太人的习俗。每当婚筵之前,主人通常都会对客人发出两次邀请:第一次是发出宴客通知,确定客人是否接受邀请,并为参加筵席预做准备。第二次则是在筵席即将开始时,通知客人赴宴。
在这个比喻中,客人们都已接受了第一次的邀请(他们是被召的人),但是却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第二次的邀请——当王打发仆人去邀请客人,客人都不肯来。于是,王准备再次打发仆人前去邀请。出发前,他嘱咐仆人要迫切的告知受邀者,说筵席都已经准备就绪,丰富美好,就等他们来赴席了。但他们仍对王的邀请不予理会,各人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路加福音14:15/24“大筵席的比喻”是和喜筵的比喻相似的记载,并且路加记载了拒绝赴宴者向仆人提供的拒绝的理由。
第一个人说: “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一看。”可是,人们不可能不先看地就买地,既已买了地,随后再看也不迟。可见,买下的地常常占据他的心,使他无心赴宴。
第二个人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对于一般农夫而言,大多数只有两头牛而已,但这个人却有十头牛,可见他产业丰富、非常富有。既然产业丰富,那么一定会有仆人帮他试牛(他一个人不可能赶5对牛耕地)。明显,他把牛看得比王子的筵席更加重要。
第三个人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这更是一个荒唐的理由,因为筵席并没有限制只有男士才能参加。另外,他是三个人中最清闲的,因为申命记(24:5)规定:“新娶妻之人,不可从军出征,也不可托他办理什么公事,可以在家清闲一年,使他所娶的妻快活。”这条诫命保障了新婚夫妻关系的建立,但并非叫他断绝一切的社交往来。他却迷恋妻子和家庭,拒绝参加筵席。今天,很多人也是一样,受家庭、婚姻的羁绊而拒绝奔赴天国的筵席。其实,婚姻和家庭都是上帝所赐的,只有在家中让基督居首,家庭和婚姻的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美好。
路加通过这三个理由的陈述(其实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来提醒我们,作主门徒最大的拦阻往往是财产和家人。他们对筵席的邀约置之不理,因为他们认为王子的婚筵和君王的邀请,比不上他们的农活和家庭重要。他们对待邀请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待君王的态度。因为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筵席都是人建立关系、发展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工作、家庭、生活在我们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对于非基督徒来说,对于基督徒来说同样如此。但我们要有智慧安排正确的优先次序。
利未记23:14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律法:“无论是饼,是烘的子粒,是新穗子,你们都不可吃,直等到把你们献给神的供物带来的那一天才可以吃。这在你们一切的住处,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这条律法规定了犹太人的收成什么时候可以吃。什么时候可以吃呢?把初熟的土产献给耶和华之后。上帝为什么要给人这样的命令?为什么不可以把该奉献的留出来,自己享受地里的出产呢?因为这是在建立我们生活中正确的优先次序,这是在提醒我们对上帝的敬畏。
我们继续回到马太福音。马太记载,当王再次打发仆人前去邀请客人坐席时,有人态度冷漠——“不理就走了。”他们对于这份邀请没有任何回应。就好像很多人听到福音,甚至有人年复一年的、一个主日接着一个主日的听福音,却感受不到自己对于福音有任何的需要。他们或许并反对、抵挡、讥笑福音,但他们也不把它接受到心里去。他们对别的事情是更喜欢得多。相比之下,他们的金钱、他们的土地、他们的生意,都是比他们的灵魂更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此,J.C.莱尔曾提醒说:公开的罪会杀人千千,但对福音无动于衷、忽视福音,这却杀人万万。
被邀请的宾客中也有人残暴不仁,不仅凌辱仆人(原文“凌辱hybrizo”一词,意思比“虐待”更为强烈),最后还残忍地把他们杀了。这下彻底激怒了王,王便以不可挽回的愤怒,发兵除灭了这些残暴的凶手,连他们的城邑也给烧毁了。这是君王的公义,而非君王的残忍。
《油画: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画家:弗朗西斯科·海耶兹
有人认为这段经文在婚筵的比喻中非常突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在接到筵席请时动手杀死对方的用人。也不会有君王在自己的儿子婚筵期间烧毁别人的城,甚至那些对于邀请无动于衷的人都受到了严惩。对于这个问题,它的解释其实非常简单。是因为耶稣在比喻中常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或者叫做现实介入比喻的方式进行教导。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看到,这个宣判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遭毁灭时落到了犹太人身上。以色列民被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在神所赶他们到的各国中,令人咒诅、惊骇、嗤笑、羞辱(耶29:18)
图:提多凯旋门浮雕(纪念罗马将军提多攻破耶路撒冷)
法利赛人等一众宗教领袖就像是第一批被主人邀请的人,他们原本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认识上帝,他们是神的选民,有全备的律法和先知的教导可以遵从。并且他们在以色列人中以研读律法、教导律法为业。可是当弥赛亚亲身来到他们当中时,他们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来到祂面前,接受祂。
我们要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内心,小心确保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光景。
三:天国是恩典临到不配的人
虽然受邀者缺席,但筵席也不能取消。因此,他吩咐仆人去请那些贫穷、残废、瞎眼的人来赴宴(路14:21),这些人在社会中是被人所轻看的,试想,你愿意让瞎眼的、瘸腿的、残疾的人出现在你或者你儿女的婚礼上吗?他们根本没有指望自己竟然有机会参加王的筵席。因此仆人需要催促他们不要犹豫,立刻进来。
“勉强”原文有“催”(太十四22;可六45)或“强逼”(徒二十六11;林后十二11)的含义。但这里的意思是“催”而不是“强逼”。在历史上“勉强人进来”这句话被长期误用,奥古斯丁把这句话看作强迫人接受基督信仰的命令,中世纪以及宗教改革时代的教会也把这句话当作宗教迫害、对付异端的根据。我们可以劝勉人归主,却不可强逼人归主,因为我们知道:不可抗拒的是神的恩典,而不是人的强逼。
在耶稣的传道工作中,我们看见祂正是邀请瞎眼的、瘸腿的、贫穷的人进入神国。“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祂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路4:18/19)
在上帝国度的筵席中所摆设的是祂丰富的慈爱与恩惠,足以容纳一切有需要的人。在这场筵席中没有人因为身份低微而被轻视。而且当空位尚未满足之时,这位慷慨的主人还在不断的呼召更多人进来享受筵席。
故事在接下去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插曲——娶亲的筵席坐满了客的时候,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他问这个人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这个人无言以对。这些宾客都是直接从路上邀请来参加筵席的,不可能自备礼服,是王为每位宾客准备好了礼服(王下10:22),赴宴的人都要换上。所以他面对王的质疑,无言以对、自知理亏。
然后王命令仆人“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黑暗里。”古代犹太人的婚宴是在夜间举行的,屋里灯火通明,屋外却漆黑一片,被逐出屋内意味着没资格享受筵席,与王的筵席无份。他虽然来了,却没按规矩而来,因此被弃绝。
那什么是礼服呢?它为什么这么重要,以至于成了参赴婚礼之人所必须具备的资格?
保罗在罗马书3:22节说:“……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启示录》19章7-8节也提醒我们:“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所以,礼服就是基督加给我们的义,并且这个义使那些真正相信、接受救恩的人,可以活出相应的行为和义的印证。就像使徒雅各在雅各书2:22节对我们的提醒一样:“可见信心是与行为并行的,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
在亚当、夏娃犯罪之后,曾试图用无花果树的叶子编作裙子,来遮盖自己因罪带来的羞耻(创3:7)。但无花果树的叶子会枯干,不能持久,他们的羞耻还是会显露出来。因此上帝给亚当、夏娃用动物的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创3:21),这意味着有只动物要为遮盖他们的羞耻而流血,这是对于救恩最初的预表。
惟有穿上基督亲自为我们所预备的外衣,我们才有资格来到上帝面前来。他曾说:“我劝你向我……买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启3:18)基督在他人性上已经成全了完美的义,并且他要将这义归算给每一个信靠他的人。
可是,只要世界尚存,基督的教会里总会有虚假认信的人。人要看透人心,是不可能的。只要一个人在口头上愿意相信耶稣,并且愿意过一个正常的教会生活,我们就不敢说他没有披戴基督的义。
但末后的审判绝不会允许任何的虚假和欺骗。神会无误的分辨出哪些是属祂自己的人,哪些不是。所有伪装的基督教信仰都要在天平上接受衡量,显出亏欠。除了真信徒,没有人能在羔羊的婚宴上坐席。惟有那能符合上帝律法之原则的行为,才能在审判中经得起考验。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可能会对信仰高谈阔论,可能会在教会中享有美誉,但他的夸胜不过是暂时的。所有的虚假都要在末日被鉴察出来,被揭露,被永远的定罪。
在比喻的最后主耶稣提醒道:“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所有听到天国福音的人都是被召的,包括那些去照看田地、作买卖的人也都曾经被召。但他们却没有正确的回应,所以很多的人错过了王子娶亲的筵席。相比之下,多数人都进去“引到灭亡”的宽门大路,只有少数人找着“引到永生”的窄门小路。主耶稣在21:28-22:14所作的三个比喻都在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如何开始,而是如何结束。
“如果你在这里看到任何增进你的信心,给你带来喜乐的东西,就把它归功于神向你我所施的怜悯吧!”
——约翰·本仁(John Bunyan)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