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马太福音25:31/46和合本)
31“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32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3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34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35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36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37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38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39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40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41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42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43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44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45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46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马太福音记载了五段主耶稣的长篇教导,分别是——5-7章的登山宝训,论及了天国的律法;10章的差传宝训,论及了差传的原则;13章的天国的比喻,论及了天国的发展;18章的天国的伦理,论及了天国子民的关系;24-25章的橄榄山教训,论及了末世的审判。接下来我们将要分享的山羊绵羊的比喻是第五篇讲论的结尾,在这段经文中,主耶稣告知了我们审判的原则以及主要细节。它对最后审判的描述十分有力,使橄榄山教训在这里到达了高峰。J.C.莱尔在其著作《马太福音释经默想》中提醒道:“整本圣经中比这处更严肃和察验人心的段落是寥寥无几,愿我们用它配得的深入严肃的关注来看这一段。”
31“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32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33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一:审判的人子
1:在荣耀中降临
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是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的降生, 他生在报名上册路上的马槽里,长在无名的小城拿撒勒,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先知曾预言这位受苦弥赛亚说:“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⅔)
嫩芽代表脆弱;干地没有水分,代表缺乏。出于干地的嫩芽,只能仰望天上雨水的供应。这位受苦的君王相貌也不出众,外表、风度都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完全不符合人所期待的君王形象(撒上十24)。
因为,传统的犹太人所盼望的是一位政治性、军事性的弥赛亚。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位弥赛亚会像摩西一样带领以色列民走出强国的压迫与统治,也会像大卫一样实现民族的强盛,给以色列国带来永远的自由和得胜。因此,以色列人想要靠着严格遵守律法来促使弥赛亚早日的降临。因为他们视拉比的传统教导以及旧约的律法为神的旨意。而当耶稣不按着他们的方式守律法,他们便认为耶稣不是弥赛亚,于是,他被世界的君王定罪,被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
人若按着外貌去看耶稣,便会觉得他毫无尊荣。讽刺的是,钉死这位弥赛亚的,正是那群祖祖辈辈盼望弥赛亚的人(他们甚至为了盼望弥赛亚,规定了安息日所走的路程;在饭前洗手也都有详细的教导),现在他们却将自己所盼望的亲手杀死了。
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上帝在旧约中启示的到底是一位荣耀的弥赛亚,还是一位受苦的弥赛亚?其实圣经平衡的启示了弥赛亚的“受苦”和“荣耀”两个方面,只是犹太人对于上帝平衡的启示有不平衡的领受。他们只想要弥赛亚的荣耀,却不想要弥赛亚的苦难。
我想这样的问题似乎也存在于很多弟兄姐妹的心里,对于圣经平衡的教导有不平衡的领受。圣经教导人得救是因为信心呢,还是因为行为呢?当然是因为信心,保罗说:“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5:1)我们之所以与神和好,是因为信心,人没有这个信心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这是我们信仰的根基,是驳不倒的理。但圣经同时也平衡的教导我们说:“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2:22)
今天很多基督徒所领受的恐怕是信心与行为分离的信仰,那不是真正的信仰,并且会产生许多败坏的见证。信心与行为一定不是分离的,那不能激发行动的信心不是真信心。保罗在罗马书以亚伯拉罕为例证明因信称义的道理时曾说,亚伯拉罕是因信神(而不是行割礼)被称为义;但他也行了割礼作为他因信称义的见证(记号)。由此可见,割礼不是亚伯拉罕得救的原因,却成了亚伯拉罕得救的见证。同样,行为不是我们得救的原因,却是我们得救的见证。我们需要平衡的领受圣经平衡的启示。
当主耶稣第二次降临,是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向人类彰显他至高无上的主权。众天使在原文中是全部的天使,所有的天使(all the holy angels),那将是一个极其荣耀的时刻,整个人类都要目睹他凯旋归来,在公义的审判中结束人类历史,为人类的历史画下句点。最终万膝都要向他跪拜,万口都要承认他是主。(腓 2:10/11)
我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振奋人心的提醒:我们今天侍奉的,不再是那位面容枯槁、常经忧患的人子,而是这位得着一切权、能力,满有圣洁、荣耀,坐在父神右边得胜的弥赛亚。甚至在启示录记载的异象中,主所爱的门徒约翰甚至只看了一眼这位荣耀的人子,就扑倒在地,像死了一样。(启1:13/17)他是如此令人敬畏。
因此,我们在地上跟随主、作主的门徒,要常常去仰望这位荣美的基督,正像罗伯特·慕烈·麦克谦所提醒的那样:“你我要更认识主耶稣,看自己一次,就要仰望基督十次,让你我的心满了基督的荣美。”
我们只有看到了基督的荣耀才会有真正的喜乐,我们只有看到了基督的权柄我们才会充满真正的能力,我们只有看到了基督的信实,才会真实的舍己。
「反思」:我们今天跟随这样一位荣耀的弥赛亚,并有幸侍奉他,是否有荣耀感,是否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2:在宝座上审判
当主耶稣第一次降临时,他并没有像以色列人所盼望的那样突然闯入人类的历史,用铁杖审判列国(诗1:9),带来终极的审判。恰恰相反,他的到来反而是不起眼的,就像人将酵藏在面里、将芥菜种埋在地里一样难以察觉。并且他给人足够的恩典和机会,允许稗子和麦子一同生长。所以现今的时代正是“稗子”与“麦子”一齐长的时候,虽然人很想把“稗子”从“麦子”中薅出来,但却作不到,因为二者难以区分(太十三2430)。所以现今是真伪难分、真假并存的时代,但这种混淆的现象,经过主的审判以后,就要永远结束了。那时,光明与黑暗、良善与罪恶、真与假都要永永远远,清清楚楚地分开了。
在末后的审判中,主耶稣将要在两方面行使他的王权——拯救义人、审判恶人。在施洗约翰侍奉的初期,他曾责备法利赛和撒都该人为毒蛇的种类,并提醒他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还要信靠那在约翰以后来的,用圣灵与火给人施洗的耶稣。因为他手里拿着簸箕,有施行审判的权柄,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这里施洗约翰提到的“圣灵与火”的洗,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于那些相信并接受主耶稣救赎的人,圣灵的洗要临到他们,赐给他们新生命,他们将来要被收集在神的仓里,成为神永恒的产业;而对于那些抗拒上帝救赎的人,拒绝悔改接受福音的人火的洗则是他们的份。这里的火并不是指神在历史中对罪的鉴察和审判,这里的“火”具有末世意义,指向将来末后的审判(约翰形容为“不灭的火”太3:12)。因此,这位坐在宝座上的弥赛亚既是救主又是审判官。这两点描述也是对但以理书7:9/14的应验,我们看到,神的应许永不落空。
二:被分别的万民
这一部分是本段经文的难点,产生争议性的地方在于:聚集在一起受审判“万民”是谁?是全人类,还是基督徒,或是在大灾难期间以色列之外的外邦人?“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个”又是指向谁?对“万民”和“小子里的一个”的解释,在教会历史上出现了至少四种不同的观点:
a:普世受审判的观点——将这段经文所描述的解释为,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最后审判,不分犹太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而“最小的弟兄”是所有穷乏的人,不论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
b:教会受审判的观点——将这段经文所指的解释为,基督徒所要面对的审判,非基督徒和犹太人都不在考虑之内。“最小的弟兄”指的是穷乏的基督徒;
c:非基督徒受审判的观点——将这段经文所指的解释为非基督徒的万民所要面对的审判。“最小的弟兄”指的是宣教士,藉由接待神的使者,这些万民显示出他们面对这个信息的态度;
d: 非犹太人受审判的观点——将这段经文所指的解释为并不是最后审判,而是千禧年开始前的审判,是教会被提后还存活在地上的万民的审判,基于他们在大灾难中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判断谁可以进入千禧年的国度。“最小的弟兄”指的是犹太人。
清楚末世论的弟兄姐妹或许可以看出,这四种不用的观点其实是对应了不同的末世论(前千禧年论、后千禧年论、无千禧年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暂时不展开关于末世论的讨论,因为我想,主耶稣在这里并无意要用比喻向门徒教导有关千禧年的真理,并且我们也知道教义不能从比喻中发展出来。因为比喻并不是完整的神学系统,而是有限的类比,只有当我们停留在比喻所提供的类比里面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诠释比喻。
所以,我们不把焦点放在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末世论上,因为这可能会模糊了主耶稣的核心教导。
我们在这一段的解释中采取“普世受审判的观点”——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最后审判,不分犹太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而“最小的弟兄”是所有穷乏的人,不论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采取这个观点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这是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在太25章橄榄山的三个比喻中,主耶稣从三个方面教导门徒忠心有见识的仆人该有的三个方面的素质,分别是:藉十个童女的比喻教导门徒要警醒等候;藉按才受托的比喻教导门徒要善用恩赐;最后又藉山羊绵羊的比喻提醒他们以及后来的基督徒审判的标准,并鼓励他们要向人流露怜悯和爱。
(2)我们查考马太福音便知,除这段经文外,“万民”这个词语在马太福音中:还出现了三次,分别是24:9;24:14;28:19,这三次显然把外邦人和犹太人全部包括在内。(以大使命中的“万民”为例,我们把太28:19和徒1:8共同参考,就可以看出,“万民”是指地上的每一个民族,指所有人类,包括犹太人——“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所以,综合以上的两个观点来看,较可能的是,这段经文刻划了所有人在未世要受的审判。
而“弟兄中最小的”也需要综合两种观点来看:
(1)在马太福音十章40/42节主耶稣曾教导说: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在这里“他们中最小的”,特指奉主名出去传道的门徒。
(2)另外,主耶稣也曾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教导我们要向凡有需要的人流露出爱和怜悯,将他们看为自己的邻舍。因此这比喻不在于“弟兄是谁”,而是凡有需要的人都应该是我们服侍的对象。因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
总的来说:就马太而言,没有证据显示他把审判局限于非基督徒身上;或他有两个审判——一个针对基督徒,另一个针对非基督徒。相反地,马太福音一再警告把义人和不义的人分别出来的时候将会来到,以及耶稣的跟随者也要接受这个审判(7:21/23、13:30、36/43、47/50、16:27、18:23/35、22:10/14)。【摘自:《主耶稣的比喻》斯诺德格拉斯 麦种出版社】
1:被基督分别
那时万民将被坐宝座的基督分别,“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经验老道的牧羊人分别山羊和绵羊是绝对不会出现误判的。这是对全人类普遍的审判,从亚当和夏娃开始,曾在世界上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中出现的一切人,都要被聚集来到基督审判的座前。那时不再是自我信仰的选择,因为人们已经失去了选择救恩的机会,那些曾弃绝福音的人,现在也会被福音弃绝。因此,在人活着的时候如何对信仰做出回应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并不是平凡、无足轻重的,而是决定永远命运的舞台。
在整个分别中只有两类情况:“山羊和绵羊”即“蒙福的”和“被咒诅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形。就像接受考试的学生,只有及格或是不及格,没有第三种可能一样。在这普世的审判中,绵羊被安置在荣耀的地位(右边),山羊被安置在不蒙悦纳的地位(左边),人子居于审判的中心。
人要问的问题莫大于此:“在审判那日,我是站在王的右边,还是站在左边?”
2:审判的原则
34/45节这一部分是这个比喻的重点,它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末后的审判要以什么为依据来进行。首先我们看到,在审判时对绵羊和山羊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这符合公义的标准。
34/40节描述了如绵羊的义人受到奖赏。
主耶稣首先对义人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紧接着给出了他们得奖赏的原因:“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这段经文用了六个并列的短句,来形容一个人面对的一系列困境。面对有需要的人,即使是最小的一个(“小”原文有“最低微的,无关紧要的”含义。指一个人身份的卑贱),绵羊都给与了实际的帮助。
由此可见,最后的审判将是按照各人行为进行的审判(彼前1:17),更准确的来说是按照人对真理的回应进行的审判(约12:48)。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绝对不是“因善称义”,这不在于所谓的“善行功劳”或“社会关怀”,而是透过“作在主的弟兄身上”反映出对主的尊崇。他们的行为成为一种“证据”。透过这“证据”显明他们对主的忠心。他们的行为像是被传唤上来作证的证人,证明他们是怎样对待耶稣“弟兄中最小的一个”。因此,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反应一个人到底认信什么、践行什么。
在听到基督的褒奖以及褒奖的理由后,义人非常诧异,因为他们完全不能将贫穷、饥饿、缺乏和眼前这位荣耀的君王产生关联。他们充满疑惑的反问道:“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通过义人的回答我们看到,他们去爱、去供应有需要和缺乏的人,并不是带着个人目的性的,也不是为了冠冕和奖赏,而是他们生命自然的流露。
然后主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实在”在原文中有“坚决肯定所说的”含义,主耶稣坚决肯定的说,你们没有弄错,你们真的就是作在我身上了,你们给了我吃,给了我穿,给了我住,你们照顾了我,满足了我在缺乏中的需要。另外,主耶稣对他们的纪念和报偿同样也是坚决肯定的,因为他们爱了那有需要和缺乏的人,他们在怜悯的行动上效法了主,与主联合,他们的信仰是那么的具体,他们的信仰是可以被看见的。因此,他们要受邀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他们所预备的国。
41/45节描述了如山羊的恶人受到惩罚。
主耶稣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面对主耶稣的判决,他们表达了和义人同样的困惑。但与义人不同,义人受到褒奖后表现出来的是人为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他们乃是“以谦卑束腰”。而恶人面对审判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人为自己没有什么过失,他们乃是骄傲自义。
他们同样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他们想让这位荣耀的君王知道,他们绝不会这样对待他。王却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因为不爱那看得见的最小的弟兄,就不能爱这位看不见的荣耀的君王。(约一4:20)我们需要谨记:福音最强有力的见证是满有怜悯和同情的生命。我们也需要反思:我是一个在耶稣的国度里以爱和怜悯著称的人吗?(这是信心应该有的样子)或者我是一个完全不关心别人需要的人?
三:永恒的判决
46节宣告了最后的审判,在审判中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永恒性,无论是失丧之人的悲惨,还是得救之人的福气,都是永恒的。地狱绝对不是一些人所想象出来的一时的地狱。审判过后事物的光景是无止境的,这是圣经清楚启示给我们的真理——“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启20:10,可9:48)。
并且审判的结果不能更改,就像财主和拉撒路一样——“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
无论是祝福还是咒诅,文字所描述的和实际状况相比,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因此我们需要以严肃的自省结束对这些经文的思想。让我们自问,在最后那日,我们是在基督的哪一边。我们是在右边,还是我们要在左边?不对这个问题作出满意答复就绝不安息的人是有福的。
盼望我们可以多留意他人的需要,并且向他们流露神所赐的爱。
“如果你在这里看到任何增进你的信心,给你带来喜乐的东西,就把它归功于神向你我所施的怜悯吧!”
——约翰·本仁(John Bunyan)
诗歌推荐——《义仆君王》